2012年7月19日 星期四

FRONT 設計和魔術一樣

雖然其中一位成員因有身孕而無法參加這次米蘭設計周,但是我們不能否認,由三位來自瑞典的漂亮女生(Sofia Lagerkvist、Charlotte von der Lancken、Anna Lindgren)所組成的FRONT真是今年最火的設計團隊!

她們對於設計的理解是:挑戰傳統設計。FRONT曾拜魔術師為師,學了點魔術技巧回來後設計出名為“Magic”的系列傢具。“我們玩的不只是設計,更是魔術!”像今年為Booo!設計的“泡泡燈”,同樣延續了這一魔法,那泡泡燈真是現場“吹”出來的,配上LED照明,每隔幾秒就會呈現出不一樣的形狀,非常神奇。“我們想要創造一個‘變化無常’的燈具,這盞燈會因為不同大小的泡泡而呈現出三百萬種色彩效果。”Anna這樣解釋。例如為PORRO設計的Chameleon櫃子,白色櫃子從中間打開,再從另一個方向關上,立馬變成黑色的櫃子⋯⋯雖然這些點子不是很稀奇,但是應用到家具設計上,也只有FRONT能想到這些“把戲”吧!












不便

內地的網路實在太麻煩了,是否應該換個blog地址呢?

2012年5月15日 星期二

騎一輛Dolce & Gabbana單車

這個絢爛的季節,就該配一輛炫麗的單車對嗎?一襲豹紋的Dolce &Gabbana限量版手工特製單車又給了你一個新的選擇。四月之後就可以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專賣店見到它啦!

餐盤上的鳥語花香

鳥兒正飛過餐盤,並以花為食——這般詩情畫意,正是Loveramics愛陶樂攜手設計師Peter Ting的新作Flutter系列。“我把中國花鳥畫中的物件剪下來並放於盤子跟茶杯上,這讓我突然想到雀鳥的影子。”

曼谷的上海風情

在酒店業競爭激烈的曼谷,宣稱只有八個房間的設計酒店CABOCHON無疑是底氣十足的。老闆Eugene是個迷戀上世紀20年代老上海的台灣人,酒店的一磚一瓦都是他的主意。空間內部貫徹殖民地風格與豐富的質感:深啡色的木地板、歐式古典風格的床板和實木桌子、從比利時定制的麻質床單⋯⋯一晚約人民幣一千元。

Amba酒店落戶西門町

新落戶台北西門町的Amba酒店是個鎖定年輕消費者的酒店,邀請來葉裕清、張淑徵、鄧兵兵、範姜明道等人操刀設計。所有房內用品都化成簡單語匯,讓人一看就懂:客房指南“讀吧!”、便條紙“寫吧!”、客房打掃“掃吧!”、門卡“開吧!”,還有鼓勵旅客穿回家的人字拖“穿吧!”,讓新時代的旅行者擁有一個最獨特的台北之旅體驗。

家具還是裝置?

荷蘭設計團隊Studio Job那些介乎設計與藝術之間的作品一向是現在設計界的話題之作。今年他們為品牌Moooi所創作的系列也不例外。我們可以欣賞到充滿細節之美的落地大擺鐘、氣質神秘的衣櫥,還有裝飾風格濃鬱的大櫥櫃。恍惚間,我們面前仿佛不是一件件傢具,而是一個個華麗的裝置作品。這系列櫃子的靈感來源自於一趟德國旅行!

2012年4月17日 星期二

Established & Sons 米蘭設計周(1)

前天去了E&S展場,無意撞見Ronan & Erwan Bouroullec兄弟兩,和想像中的有點落差,標準的法國人,滿斯文的。今年E&S的展場,與bisazza共用一個場地,以黑色為背景,白色燈管垂釣下來在各個設計上,配上建築本身的紅磚更是有視絕效果





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

Christian Lacroix 法式優雅蔓延至家居

高貴、絢爛、奢華是時裝品牌Christian Lacroix最典型的風格,今年,創意總監Sacha Walckhoff將這法式經典的優雅華麗融入到家居系列設計中。其中包括與Designers Guild合作的布藝作品“Air de Paris”(地毯、靠墊、墻紙等),靈感來自從法國南部Arles城市到巴黎的旅途上所遇到的事物,以及為Marotte設計的一系列裝飾木板。

綠色休息室

photographer A. Chester Ong stylist Fanny Dillon editor Jovier Chien





林明弘在東京出生,小學住臺北,高中和大學在美國。之後在法國居住,認識了比利時籍女友Heidi Voet。他們擁有一對雙胞胎混血兒,都是藝術家,一起分享工作喜好。
VITRA的Polder沙發放在綠色客廳恰到好處,墻上分別掛著Shimabuku的藍色塗鴉、怪才藝術家Tom Sachs的黃色裝置藝術,一邊還有Izumi Kato怪物般的藍色人頭裝置,Eames搖椅是主人1993年從洛杉磯帶回來的。

90年代的Loft風格就像病毒一樣,迅速在臺北蔓延,廚房要開放、客廳跟用餐空間一起、一個大空間里最好裝滿了所有功能⋯⋯林明弘回憶道:“我以前住巴黎的時候,兩房一廳,雖然只有50平方米大,傳統卻非常實用,每個機能空間本來就該擁有自己的地盤。”


原本這間房子空蕩蕩的,沒有一道墻,他請了設計師朋友Mark Lintott北京的Hotel G就是他設計的)來幫忙。Mark是英國人,十幾年前來到臺灣,本來只是出差,後來居然就這樣留了下來,開了自己的公司,結婚生了小孩。“Mark的太太是我以前的同學,也是我牽線介紹的,我常常跟Mark開玩笑說,你們的女兒Michaella一定是盜用了我的英文名字(Michael)!”除了交情不在話下外,彼此間的了解也能省卻很多溝通時間,更能將對
方的意圖輕松領會。


“ 我唯一的需求就是,格局重新劃分,留出大量的儲存空間好放置我的作品及收藏。”


Mark沒有讓他失望!“這條長走廊,其背後都是儲藏室,隱藏式的拉門只有我才知道它們在哪兒。”轉進去,三間臥室、兩間浴室平均散布在走廊的四周,方方正正的格局讓林明弘有了安全感,即使朋友們來家中做客,也能保有自己的隱私。


走廊的另一側則是客廳和廚房等公共空間,其中又以綠色客廳最為打眼,“除了喜歡綠色給人舒服的感覺,它也正好與英文的Green Room(劇院後臺的休息室)含義相符”。猶如林明弘的作品,即使色彩繽紛,但邊框描線多使用深咖啡或深綠色。不過,這客廳可沒有電視或其他娛樂設備:一面落地書櫃里擺滿了他收藏的書籍,另一面墻上則掛著幾幅藝術作品。“我的客廳就是書房,一個屬於我自己的小世界。”


林明弘最愛的還是廚房,專門定制的中間島臺,其桌面是大大的切菜板,隱約還可看到切菜留下的痕跡。一家人圍著島臺做飯聊天的畫面猶在眼前,幸福歡樂正是“家”的終旨。這時,他端出臺灣產龍井綠茶請我們品茗,說:“家里從小就是飯後一人一杯清茶,舅舅負責到產地挑選上好烏龍茶。現在外面卻幾乎找不到傳統茶飲,大家生活里都沒有茶了。”打開櫥櫃,果真大大小小、中式西式的茶具都可找到。


George Nelson大師設計的餐桌椅是林明弘在巴黎一間專門賣20世紀古董的家具店淘來的,頂上的“bubble”燈是複刻版。長條矮櫃里面存放著各式各樣中式西式的茶具,上面擺著兩幅法國藝術家Anne-Lise Coste的畫作。

一旁的用餐空間,整套桌椅、燈具都是20世紀美國家具大師George Nelson所設計,是林明弘特別從一間巴黎古董家具店淘回來的,另外還有幾張1993年從洛杉磯帶回來的Eames單椅,墻壁上掛著許多新銳藝術家的作品,他說:“每當我賣掉一件作品,我便用這筆錢去買些新銳藝術家的作品,鼓勵他們”。仔細看看,這個家,除了臥室里擺著兩張與妹島和世(SANAA建築事務所)合作的搖椅外,還真沒有林明弘的畫作,“自己本身畫的客家花布已經夠花俏了,回到家中,還是希望能喘口氣,看著這些素雅的畫作,反而能夠讓我靜下來思考”。
SANAA為21世紀當代美術館設計了20多張館內使用的椅子,林明弘負責在搖椅上畫各種圖案,後收藏了其中的兩張放在家里,這是唯一在他家里找到的他的作品。


主臥室同樣有George Nelson的蹤影(右側的床頭櫃),一旁放著SANAA兔子狀的黑色單椅。
墻上掛著的可不是一般的泳圈,而是美國概念藝術大師Lawrence Weiner的裝置作品!

倫敦Shoreditch又有新玩意

Shoreditch一直都是很rough,這五年來因為幾位藝術家、設計師的進駐,變成潮流指標地,相對也變得很商業了。這次又有新店開幕--The Book Club,是一間從早餐開始到晚上酒吧的多功能club。


建築是維多利亞時期的舊廠房,請來Shai Akram做室內設計,以紐約的咖啡館和酒吧為設計靈感,大面窗戶讓室內的人與外頭走動的路人有個互動;紅磚牆面是維多利亞建築所遺留下來的;天花上掛著的工業燈具給了一種vintage感,其所有家具也都帶有些復古感,還有那個長形桌子是今年最流行的,一群人吃飯聊天最適合不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