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3月30日 星期五

綠色休息室

photographer A. Chester Ong stylist Fanny Dillon editor Jovier Chien





林明弘在東京出生,小學住臺北,高中和大學在美國。之後在法國居住,認識了比利時籍女友Heidi Voet。他們擁有一對雙胞胎混血兒,都是藝術家,一起分享工作喜好。
VITRA的Polder沙發放在綠色客廳恰到好處,墻上分別掛著Shimabuku的藍色塗鴉、怪才藝術家Tom Sachs的黃色裝置藝術,一邊還有Izumi Kato怪物般的藍色人頭裝置,Eames搖椅是主人1993年從洛杉磯帶回來的。

90年代的Loft風格就像病毒一樣,迅速在臺北蔓延,廚房要開放、客廳跟用餐空間一起、一個大空間里最好裝滿了所有功能⋯⋯林明弘回憶道:“我以前住巴黎的時候,兩房一廳,雖然只有50平方米大,傳統卻非常實用,每個機能空間本來就該擁有自己的地盤。”


原本這間房子空蕩蕩的,沒有一道墻,他請了設計師朋友Mark Lintott北京的Hotel G就是他設計的)來幫忙。Mark是英國人,十幾年前來到臺灣,本來只是出差,後來居然就這樣留了下來,開了自己的公司,結婚生了小孩。“Mark的太太是我以前的同學,也是我牽線介紹的,我常常跟Mark開玩笑說,你們的女兒Michaella一定是盜用了我的英文名字(Michael)!”除了交情不在話下外,彼此間的了解也能省卻很多溝通時間,更能將對
方的意圖輕松領會。


“ 我唯一的需求就是,格局重新劃分,留出大量的儲存空間好放置我的作品及收藏。”


Mark沒有讓他失望!“這條長走廊,其背後都是儲藏室,隱藏式的拉門只有我才知道它們在哪兒。”轉進去,三間臥室、兩間浴室平均散布在走廊的四周,方方正正的格局讓林明弘有了安全感,即使朋友們來家中做客,也能保有自己的隱私。


走廊的另一側則是客廳和廚房等公共空間,其中又以綠色客廳最為打眼,“除了喜歡綠色給人舒服的感覺,它也正好與英文的Green Room(劇院後臺的休息室)含義相符”。猶如林明弘的作品,即使色彩繽紛,但邊框描線多使用深咖啡或深綠色。不過,這客廳可沒有電視或其他娛樂設備:一面落地書櫃里擺滿了他收藏的書籍,另一面墻上則掛著幾幅藝術作品。“我的客廳就是書房,一個屬於我自己的小世界。”


林明弘最愛的還是廚房,專門定制的中間島臺,其桌面是大大的切菜板,隱約還可看到切菜留下的痕跡。一家人圍著島臺做飯聊天的畫面猶在眼前,幸福歡樂正是“家”的終旨。這時,他端出臺灣產龍井綠茶請我們品茗,說:“家里從小就是飯後一人一杯清茶,舅舅負責到產地挑選上好烏龍茶。現在外面卻幾乎找不到傳統茶飲,大家生活里都沒有茶了。”打開櫥櫃,果真大大小小、中式西式的茶具都可找到。


George Nelson大師設計的餐桌椅是林明弘在巴黎一間專門賣20世紀古董的家具店淘來的,頂上的“bubble”燈是複刻版。長條矮櫃里面存放著各式各樣中式西式的茶具,上面擺著兩幅法國藝術家Anne-Lise Coste的畫作。

一旁的用餐空間,整套桌椅、燈具都是20世紀美國家具大師George Nelson所設計,是林明弘特別從一間巴黎古董家具店淘回來的,另外還有幾張1993年從洛杉磯帶回來的Eames單椅,墻壁上掛著許多新銳藝術家的作品,他說:“每當我賣掉一件作品,我便用這筆錢去買些新銳藝術家的作品,鼓勵他們”。仔細看看,這個家,除了臥室里擺著兩張與妹島和世(SANAA建築事務所)合作的搖椅外,還真沒有林明弘的畫作,“自己本身畫的客家花布已經夠花俏了,回到家中,還是希望能喘口氣,看著這些素雅的畫作,反而能夠讓我靜下來思考”。
SANAA為21世紀當代美術館設計了20多張館內使用的椅子,林明弘負責在搖椅上畫各種圖案,後收藏了其中的兩張放在家里,這是唯一在他家里找到的他的作品。


主臥室同樣有George Nelson的蹤影(右側的床頭櫃),一旁放著SANAA兔子狀的黑色單椅。
墻上掛著的可不是一般的泳圈,而是美國概念藝術大師Lawrence Weiner的裝置作品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